首页 工作进展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地方动态 信息数据
产业规划 ? ?
宁波市智能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年)
发布时间:2017-08-25 阅读: 次

前  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正在融合型发展、集群化兴起、爆发式增长,科学探索从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社会向高效智能社会演进。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一变革,各个国家、地区争相调整发展战略,谋划前瞻布局,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抢占发展先机。

未来十年是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宁波以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为战略抉择,夯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抢占发展制高点,与杭州唱好“双城记”,加快把宁波打造成全省“一体两翼”的丰满强劲一翼,助推宁波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为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宁波智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与重点内容,本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规划(2014-2020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数字浙江2.0”发展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进行编制,是指导未来十年宁波发展智能经济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期,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加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经济的发展,多次强调发展新经济的重要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纲领性文件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而智能经济则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最重要的引领性经济形态。

一、内涵、趋势与意义

(一)智能经济内涵

智能经济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和深入应用为主要内容,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主要形式,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革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智能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集成性。智能经济是基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和多种应用方案的集成,形成“传统一二三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三维应用体系,实现技术和应用高效统一。二是融合性。智能经济是在万物互联的条件下,智能技术渗透进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和社会方方面面,形成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的装备、产品和服务,突破产业、时间、空间限制。同时,各生产要素的智能化改善又反作用于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融合循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兼容发展。三是引领性。智能经济是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经济发生裂变连锁反应的潜力巨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呈几何倍数级膨胀增长,带动其他生产、服务向更高水平跃升,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四是可持续性。智能经济是在IT时代转入DT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对土地、环境等传统资源的过度依赖,进而实现经济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智能经济发展趋势

1.人类社会加速向智能社会转变,智能经济成为各国谋划前瞻布局的重点

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激活新经济的实力。产品、机器、人依托互联互通的网络从封闭走向开放,智能产品、智能工厂、供应商协同网络应运而生。工业发展正在向工业4.0迈进,人类社会也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与服务方式全面向智能化方向转变。智能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将在更大范围催生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快布局新经济高端形态,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端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战略、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IT融合发展战略等都致力于把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将智能经济作为培育焦点,抢占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2.“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的企业成长方式,成为智能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的重要路径

新经济时代,智能经济作为一种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经济形态,将成为新想法、新模式涌现的集中领域。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大量变革式创业创新将在智能经济领域快速兴起,量大面广的数据资源将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催生出一批数据驱动型企业。对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能力将成为企业间竞争的分水岭,新兴企业的成长路径明显区别于传统企业,转变为“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呈现出非线性特征。未来,智能经济呈现出的将会是由新技术、新思想、新模式催生一批变革式创业,生成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主体,进而推动智能经济各环节发生连锁反应,实现爆发式增长。

3.“跨界融合”趋势明显,从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智能经济新生态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迈进,进而实现“万务互联”,产业互联网呼之欲出。同时大量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迭代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转变,产业边界进一步被打破,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融合。能够链接上下游、供需端的平台型组织成为产业网络的关键要素,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兴起,垄断型平台与依托型群体的社会关系不断演化,形成新的组织关系。社会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新业态招商、科技招商、平台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成为新产业生成的重要手段,将共同营造促进智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圈。智能经济作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的全新经济形态,更体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由智能技术到智能应用,再由智能应用到智能产业化发展,最终形成智能生态圈。

4.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并重,智能产品研发和应用将成为智能经济的核心内容

智能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一维:传统工业生产)、信息经济(二维:传统工业生产+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具有“传统工业生产+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三维形态,其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三维的智能经济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牵引,从想法、模式、技术、品牌、业态等创新带动全产业、全领域的创新。未来,智能经济发展动能将突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器深度学习、区块链等一批核心智能技术,培育智能制造、无人机、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远程智能医疗等一批新业态,打造有影响力的新科技产业,实现从微观企业创新延伸至中观的产业创新,最后形成区域的全方位创新,助推智能经济发展。

(三)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正在融合型发展、集群化兴起、爆发式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智能经济具有知识密集爆发的引领性、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融合性、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泛在性、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变革性,必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引擎。在智能技术发展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期,谁能在发展智能经济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宁波必须抓住时代机遇,着手谋划战略定位,积极布局智能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这是宁波面向未来、走向全球,开辟发展新局面的战略抉择。

2.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探索地方实践经验的具体行动

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驱动等多个国家战略,对智能经济相关重点领域展开布局。“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打造智能工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宁波等中心城市要依托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而智能经济正是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重要代表。宁波发展智能经济契合国家战略布局,符合国家对宁波的城市功能定位,有利于发挥宁波的产业技术优势、“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对于率先推进国家各大战略任务在地方的细化落实,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3.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推动宁波尽早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唱好“双城记”,服务浙江经济“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

当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寻求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具体路径。上海提出要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深圳提前布局并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杭州积极发展信息经济。宁波必须突出核心优势,聚焦战略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弯道超车、异军突起。宁波市制造业体系比较完备,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智能产业初具规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较好,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港口经济实力雄厚,对外开放交流活跃,发展智能经济符合宁波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宁波综合竞争力,助推宁波尽早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与杭州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服务浙江经济形成“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推动浙江在新经济领域的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宁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016年,宁波专门出台《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指出未来宁波经济重点补齐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民生服务等六大短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宁波要实施产业高新化、城市国际化、发展均衡化、建设品质化、生态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六化协同”战略,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是宁波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补短板创优势,促进“六化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发展智能经济有利于在生产生活中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精准供给,避免过剩产能、降低库存成本,优化产业存量结构。另一方面,发展智能经济将加速产业形态、产业链协作模式、生产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在增量上为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二、发展基础与面临问题

(一)发展基础

1.城市综合实力较强

宁波市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宁波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海陆空交通枢纽,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1亿元,人均GDP达到10.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60元,财政总收入2145.8亿元,全市口岸进出口总额11666亿元,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9.2亿吨,整体发展水平上处于全国前列。现代产业体系完备三次产业比为3.6:49.6:46.8,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稳步发展,物流、贸易、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2016年,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85.84,居浙江省第二位。行业典型应用方案广泛推广,建成了中小企业服务云、纺织服装云、家电创新云等面向重点行业的新型工业云服务平台。“互联网+”新模式快速应用,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上下游协同制造、网络定向营销、众创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机器换人”广泛开展。全市多数产业和企业正在探索向智能制造转型,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初步呈现。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6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R&D投入19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为2.4%。共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88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104家,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全市授权专利4079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669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0%。

2.智能经济相关产业基础扎实

宁波发展智能经济产业基础扎实,行业门类齐全,优质企业较多,形成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引领产业,及以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家居、时尚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2016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80亿元,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以及伺服电机、精密轴承等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培育出海天精工、均胜普瑞、慈星集团、菲仕电机、柏同机器人等一批龙头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688亿元,占全省产值的1/4,研发出智能空调、智能水电表、智能厨电、智能家居、智能保险箱、汽车电子等一批智能产品。拥有近2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中型企业,其中,舜宇集团和均胜电子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产值均超过13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1亿元,在手机应用软件、石化行业软件、电力行业软件、医疗软件等领域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理工监测、东海蓝帆、东蓝数码、金唐软件、TCL移动通讯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拥有企业数超过350家,涌现出柯力传感、中车时代传感、诺可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宁波正逐步成为国内物联网器件和设备生产的重要基地。集成电路产业逐步提升,形成了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制造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拥有康强电子、比亚迪半导体、江丰电子、金瑞泓科技等龙头企业,多个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宁波航运交易所编制的“海上丝路指数”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中青华云、云朵网络、数方技术等大数据开发和服务企业快速成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6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1025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270亿元,甬商所、中塑在线等垂直电商平台不断壮大,浙江商帮、世贸通、跨境购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迅速。

3.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全国第一个系统部署发展智慧城市的城市,宁波经过多年的建设,总体成效显著。智能物流稳步发展。积极推进智慧物流“1+7”公共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建设,以广泛服务于企业。全面探索智慧物流运营新模式,带动引领智慧物流标准化建设,相继开展20多项智慧物流标准化试点,涉及平台服务、集装箱运输、危化品运输、零担货运、仓储管理等物流产业各个领域。智能民生便捷高效。智慧健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上预约挂号、诊间结算、远程会诊等应用不断拓展,国内首家云医院成功上线。智慧交通统筹推进交通动态感知、资源共享、指挥管理、社会服务等功能,城市公交、地铁、出租、自行车等立体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智慧教育开放资源广受欢迎。智能社会治理逐步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环保、公共安全、信用服务等社会各领域的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宁波在环保、国土、规划、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智能应用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物联网试点应用广泛开展。宁波被列为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区域,理工监测的“基于物联网的能效管理系统”、国际物流的“口岸物流全程智能化监控服务平台”、精诚仪表的“智慧水务管理大数据云平台”、合和杰斯卡的“GXG智慧物联网系统”等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示范。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2016年,全市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5000G,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带宽达到140G,光网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城区和农村平均接入能力分别达50Mbps和20Mbps。“无线城市”成效显著,“iNingbo”基本实现了县级及以上中心城区主要公共场所WiFi覆盖和免费使用。

4.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宁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发布《关于培育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发展众创空间,集众智、汇众力,搭平台、优服务,使全市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截至2016年,全市累计授牌成立了众创空间、创客服务中心共53家,形成了综合性众创空间与专业性创客服务中心互补的发展模式。建成了国内首个众创空间综合体以及全省首个创新设计众创空间,登记在册的创客达到5300多名,创业导师600多人,众创、众筹、众包在宁波渐成常态。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累计引进3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97个高端创业创新团队。累计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达9010家,创新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5.体制机制优势明显

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较大的市,在探索发展智能经济方面具有明显的体制机制优势。宁波是国内较早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体制、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和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城市,积极推进市场化资源配置和差别化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各类体制机制创新尝试,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同时,宁波注重发挥试点对全局改革的突破、示范、带动作用。宁波也是全国第一个系统部署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应用系统建设、智能装备、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众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对于促进智能经济快速发展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2016年以来,宁波又获得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并正在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二)面临问题

当前,宁波发展智能经济在具备较好基础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比较紧迫的问题。

1.智能经济的统筹推进有待加强

智能经济顶层设计仍需谋划。政府亟需增强规划布局、资源配置等顶层谋划,智能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代表,涉及的产业链条更长、产业融合更深入,需要针对性地谋划统筹管理机制,进一步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智能经济统筹发展机制尚未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对智能经济的内涵、产业领域、表现形态等基本形成共识,但是不同地区的具体发展路径仍在探索中,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智能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2.智能经济的技术创新应用亟待突破

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智能经济是基于智能技术的经济模式,但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往往投入大、回收慢,导致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不强。新型智能技术亟需突破。智能经济发展所需的芯片、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在性能上将明显不同于以前的产品,智能经济时代信息的处理速度、数据的存储量、网络的承载量都将呈现几何级倍数的增长,这些对智能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3.智能经济市场主体仍需提升

大型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宁波虽然培育出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但在企业规模、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缺少能引领智能经济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比如,深圳拥有华为、中兴、大疆、腾讯等众多世界级的大型企业,杭州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等行业巨头,沈阳拥有沈阳机床、新松机器人等全国知名企业,青岛拥有海尔、海信等生态化企业组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偏低。宁波大中型企业智能化水平整体较好,但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受企业家意识、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智能化水平薄弱。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对标工业4.0,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宁波企业也多数处于这个阶段。

4.智能经济的人才体系亟需完善

智能经济基础型人才培养不足。宁波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不足,对基础型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人才储备不足,智能经济研发应用型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发展。智能经济复合型人才稀缺。智能经济是融合型经济,涉及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金融商务等方方面面,是多学科、多领域、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需要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极为稀缺。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战略,立足宁波特色优势和现实基础,紧盯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以“六化协同”为导向,以智能技术在现代制造、城市管理、港航物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坚持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相互促进,坚持智能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协同推进,构建智能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高水平建设宁波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打造国际港口名城和东方文明之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智能经济,强化需求侧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对智能经济的推动作用,强化政府规划引导和优化环境的服务功能,创新政策支持方式,推动智能经济快速发展。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准确把握智能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提升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当前发展阶段、已有基础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突破提升。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发挥重点领域试点项目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开放协同,创新引领。建立全球创新资源链接新机制,强化与国内外创新高地的技术连接、资本链接和产业链接,力促面向全球开放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集成创新产品,推进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创新,抢占智能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存量提升,增量带动。立足当前发展基础,引导传统存量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修复传统动能,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着眼长远发展趋势,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及早布局智能经济重大前沿领域,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带动新兴动能持续集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新型智能产品(装备),催生一批智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竞争力突出的龙头企业,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智能化社会。全市智能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20%以上。智能经济发展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宁波成为我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具体目标是:

智能经济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引进集聚一批创新载体和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双创”生态体系,突破集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智能化新产品、新装备,智能经济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明显增强。

传统产业新模式应用广泛普及。智能工厂、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向扁平化、开放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智能港航、智能健康、智能教育等智能应用服务快速发展,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智能企业快速成长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在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业企业、高成长企业、大型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争取产值超百亿的智能装备及产品企业达到5家以上,年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10家以上,形成各类型企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发展格局。

全社会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水平持续深化,全社会智能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的新阶段,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0,成为全国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应用的典范城市,智能社会发展水平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智能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全面提升。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逐步成为智能经济关键应用基础设施,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更安全的网络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物联网在交通物流、城市生态、社区管理等领域实现普遍应用。

到2025年,智能经济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宁波成为全国智能经济发展的标杆引领城市,成为全国智能经济领域大型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的重要集聚地。

四、重点领域

结合智能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宁波基础优势,突出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港航三大重点领域,打造形成以“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智能装备及产品为核心,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为依托,智能服务平台为载体和智能化网络体系为基础”的智能经济五大生态体系。

(一)突出三大重点领域

1.智能制造

以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以制造业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的整体智能化水平。一方面,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产品,主攻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智能无人系统和智能基础产业,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柔性制造、敏捷制造,探索推广新型制造模式和企业组织模式,提升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2.智能城市

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大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城市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进一步完善智能生态、智能民生、智能社会治理、智能文化教育等智能应用系统,提升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城市大数据,持续推进智能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坚持以应用促产业发展,注重智能应用系统建设对本地智能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争取形成智能应用系统建设与智能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3.智能港航

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全球第一大港的资源优势,加大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打造智能港航系统,拓展高端服务环节,提升港航服务效能,以智能港航服务带动全市物流、商贸、制造等领域发展。重点建设完善智能港口、智能口岸、智能航运物流,提升港口装卸效率和多业务协同能力。积极发展智能商贸金融,提升发展跨境电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航运金融等,打造以港口为中心的现代港航产业体系。

(二)构建五大生态体系

1.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

积极跟踪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重大关键核心智能(信息)技术,推进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

(1)云计算技术

跟踪发展大规模并行计算、众核计算、高可信计算、绿色计算、虚拟资源调度等核心技术,加快开发云存储系统、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系统、云平台软件、云安全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移动终端云计算操作系统、容器封装和应用虚拟化、大规模分布式存储系统、大型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平台与中间件技术应用。

(2)大数据技术

跟踪大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监测、数据安全、数据实时在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图像语音视频数据智能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等领域关键前沿技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发展与政务服务、医疗健康、交通物流、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着力推广面向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服务。

3)物联网技术

推动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嵌入式芯片、工业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物理仿真、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运行支撑软件平台、应用开发环境等研发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开展工业物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工业物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开发。

(4)人工智能技术

跟踪发展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机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类脑认知、智能决策控制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推广智能辅助驾驶、图像精准识别、复杂环境感知等智能分析技术在汽车、无人机、安防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建设文献、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

(5)虚拟现实技术

跟踪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像加速、自然人机交互、立体显示与传感、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网络分布式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信息处理、操作系统、软件工具包(SDK)等信息处理系统的集成。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动漫、医疗保健、服装定制、汽车制造、教育、购物等领域的应用,开发不同的应用场景,制作多样化的内容,不断支撑企业级和消费级的VR应用。

6)区块链技术

积极跟踪研究区块链基础理论,参与研发侧链技术等区块链前沿技术,重点研发分布式架构、块链式数据验证与存储、点对点网络协议、加密算法、共识算法、身份认证、智能合约、数字签名等关键技术。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开发各类应用场景和原型系统。

2.智能装备及产品

结合软硬件一体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优化提升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智能无人系统,大力强化智能基础产业。

(1)智能制造装备

——工业机器人。重点突破人机交互技术、环境感知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发展焊接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标志性工业机器人。着力提升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成套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统集成企业。

——智能成套设备。重点突破系统集成、智能控制、远程监控和精密制造技术,大力发展高性能智能化塑料成型装备、专用切割焊接装备、专用冲压成形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纺织服装装备、现代物流装备、智能施工机械、医疗器械装备、文体创意装备等;培育发展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装备、智能化养老装备以及汽车零部件、轴承、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专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加强数控机床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发展CNC加工中心、特种加工机床等一批高速、高精度、复合、柔性、多轴联动、智能、高刚度、大功率的高端数控机床。

(2)智能终端产品

——智能家居。加快推进宁波家电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积极突破智能传感、安全通信、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厨电、智能小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传统家电产品向智能、绿色、高端转型升级。推进建设宁波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提供从设计、制造、使用、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个性化服务。加快建设集家电控制、家庭环境控制、家庭监视监测、家庭安全防范、家庭信息交流服务为一体构成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力开发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智能交互技术、微型集成技术、柔性电子技术、虚拟现实和数据处理技术,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重点开展医疗电子、生命健康、虚拟现实等细分市场智能可穿戴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逐步推动包括基础材料、硬件、软件、网络、数据服务、设计等环节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移动终端、通信终端、车载系统、网络电视、新型路由交换、大容量数据存储设备等等消费类产品。积极发展光学电子,扩大提升手机镜头、车载光学系统、手机摄像模组等智能化光电子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智能服务机器人。重点突破人工智能、语义理解、解析与交互、导航及定位、机器人跟随、多机调度、机器人底盘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识别、思考和决策能力。重点扶持发展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智能导游、老幼陪护、安保执勤等领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积极提供新的应用服务,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3)智能无人系统

——智能无人汽车。重点突破智能汽车芯片和车载智能操作系统、高精度地图及定位、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安全驾驶等重点技术,发展无人驾驶汽车整车以及动力电机、摄像头、电子雷达、北斗导航定位仪、车用传感器件、通讯终端、电子控制单元(ECU)等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等软件。积极研制大功率、高能量、长寿命、高安全超级电容单元器件,积极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超级电容无轨电车等新能源汽车及相关电子设备、零部件。积极布局安全、泛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的车联网体系,加快完善车辆保养、汽车维修、汽车租赁和车辆分享等车后市场及服务,推动智能汽车典型应用。

——智能无人机。重点突破高性能无人机的结构设计、集成测试、智能材料、自动巡航、远程遥控、图像回传、续航能力等技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机的应用,提升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加快消费级和行业级智能无人机的商用化进程。培育发展无人机产业链下游的数据采集、飞手培训等运营服务产业。推进智能无人机的应用示范,推动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巡线、安全巡逻、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智能无人船舶。重点突破水动力学、自主决策、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网络通信、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设计和开发与外界环境交互的传感系统、自动避碰系统、高可靠高冗余数据传输系统、机电系统自动故障检测系统、自主导航系统、电子海图系统。推进无人船艇在海事巡航监管、海事搜寻与救助、海洋数据测量与监测和气象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4)智能基础产业

——智能芯片。发挥设计、应用、市场、资本联动作用,研制低功耗、高速度、高识别精度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发展图像处理芯片、智能传感芯片,探索构建起芯片设计与智能应用集成于一体的联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重点发展面向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汽车电子芯片、电源管理芯片、IGBT器件芯片、MEMS传感器芯片等特色工艺制造线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封装及检测设备、大尺寸硅片、高端靶材、高精度引线框架及配套材料、中高端光刻胶、中高端高纯电子化学材料等,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高端配套产品基地。

——传感器件。围绕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感知、决策、执行环节,重点研究低功耗、高带宽、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设计技术,发展红外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纳米传感器、MEMS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加快开发温度、湿度、压力、重量、流量、加速度等传感监测设备的嵌入式微控制技术。积极突破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技术,在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电子、医疗服务和工业控制等不同领域,发展基于多传感器集成及数据融合的智能传感器系统集成模块。

——应用软件。重点发展石化、电力、汽车、家电、物流等重点领域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管理类、销售服务类工业软件。支持工业软件企业攻关解决物理仿真、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系统自治等关键技术,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分布式控制系统等工业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重点突破发展平台软件,加大支持平台软件应用开发,加快引导软件企业从应用型软件向平台软件、基础软件领域延伸。培育发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物联网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和应用。

——关键智能基础部件。重点发展智能控制系统、高性能的智能控制器、通用及专用变频器、高端可编程控制系统(PLC)、精密传动装置、高性能变频调速装置、数位伺服控制系统、网络分布式伺服系统等产品。发展高参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轴承、液压及气动元件、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以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等通用机械产品和高端机械基础部件。提升发展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研发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电能表、水表、气表、光学仪器等产品。

3.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加大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发综合性解决方案,加快建设各类智能应用系统。

1)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以提升生产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为目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现代制造、港口航运、商贸物流、金融、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引导企业结合现实需要,提供整套综合性解决方案。建设智能制造、智能工厂、工业大数据、智能港航、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智能金融、智能农业等智能应用系统和云服务平台。支持解决方案服务企业通过智能应用系统和云服务平台向市场需求提供增值服务,面向细分领域进行大数据行业分析,开展精准服务。

2)智能生活服务解决方案

以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和服务效能为目标,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公共交通、社区楼宇、养老服务、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各专业领域成套解决方案,提供以云平台为依托的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开发各专业领域智能应用系统和平台软件。完善智能健康、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养老、智能文化、智能教育、智能旅游等智能应用系统和云服务平台。紧抓软硬件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发云+端的智能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3)智能管理解决方案

以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生态保护、能源管理、危险品管理、基层社会治理、政务协同等领域的应用,引导企业提升整套综合性解决方案能力,加快开发各专业领域智能应用系统和平台软件。完善智能城管、智能生态、智能社会管理、智能政务等智能应用系统,建设以数据为驱动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原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4.智能服务平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智能大脑”平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创新设计平台等一批开放型、一体化的智能服务平台,支撑宁波智能经济发展。

(1)“智能大脑平台

积极谋划对接国家“中国大脑”计划,大力建设宁波特色的“智能大脑”平台,即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多类型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平台、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平台等具备智能分析/处理功能的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科研机构、企业、创业者等可以通过“智能大脑”,实现产品或装备的智能化。

(2)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整合工业、政务、民生等相关产业资源,以共建共享理念和开放合作的建设运营模式,加快建设产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推动相关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利用。积极利用产业大数据服务云平台,开展大数据挖掘、增值服务,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的“互联网+”协同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城市的智慧管理与精准服务。

(3)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计量、检测、试验及认证平台,形成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质量检测、性能检验能力。加快工业设计、设备共享、信息化应用等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企业经营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的大数据挖掘应用创新平台。

(4)创新设计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设计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方法,逐步提升完善原位校准、动态感知、需求挖掘、人机工程、系统仿真、增材制造等技术能力,有效促进研发和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系统提升,推动市场和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产品外观、结构、功能等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创意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产业,打造集工业设计与创意、研发、交易、展览、孵化、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论证、培训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设计生态圈。

5.“海陆空”网络体系

按照“融合共享、适度超前”原则,优化提升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设专用物联网,加快建成“海陆空”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

(1)陆地网络设施

持续推进宽带扩容,深入推进光纤网络覆盖,综合提升网络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宽城域网出口带宽和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带宽,提升城市通信网络设施水平,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实现主干网、接入网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在航运、教育、医疗、交通、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速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部署,争创国家5G试点城市,推动5G在工业、交通、环境监测、流媒体等领域的商用建设。强化工业无线网络建设,引导工业园区等各类开发区(园区)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构建工业无线网络环境。试点建设量子通信城域网络,在政府、银行等领域开展宁波专用量子通信专网试点建设。

(2)海洋网络设施

加快卫星导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兼容北斗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海上网络基础设施,以宽带卫星为载体,搭建卫星通信网络和卫星运营平台,开发海陆通信服务应用,建立和完善海洋基础数据库,为宁波舟山港和海洋相关部门、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支撑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化发展。

(3)新一代专用物联网

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开展工业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技术标准的研制、评估、试点,探索建设机联网、厂联网,打造智能工厂,在国内率先建成并示范应用工业物联网。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力度,统筹部署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改造,完善管廊建设和抗震防灾等标准。加快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利用建设,对城市部件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形成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实现全市“地下、地上、空中”基础公共设施“一网感知”的三位一体新型数据采集模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智能化水平。

五、重点任务

(一)智能制造突破行动

1.智能工厂建设计划

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及能源管理优化,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传统企业“+智能”,推进实施生产线和生产关键环节的“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水平,逐步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转型。面向重点离散型制造、流程型制造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各系统的高效协同与集成,建立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工电器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2.网络化协同制造推进计划

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探索建立基于网络的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营销的新型组织体系。推动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实现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3.个性化定制推广计划

支持企业建立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采集用户个性化需求,建立柔性化的生产组织和柔性化的供应链管理,推动重点产品数据库开放共享,发展动态感知、实施响应消费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重点推动在服装、家电、厨卫等终端消费品以及汽车、机床、船舶、电梯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开展个性化定制应用示范。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建立个性化定制大数据平台,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

4.服务型制造培育计划

推动企业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引导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在家电工器、纺织服装、机械装备、汽车制造、文具等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开展示范应用,推动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决策与控制等智能化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和“产品+服务”的转型升级。

(二)智能城市提升行动

1.智能城市运营中心建设计划

建设智能城市运行平台。以城市运行体征管理为核心,加强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加快与现有市级主要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面汇聚和有效利用宁波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建立顶层的智能城市运行平台和分级的技术运行体系。面向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研究开发智能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模型,构建大数据分析指数,以大数据分析引领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建设智能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平台,加大智能城市建设成果集成、综合展示力度,创新展示和交流手段,集中展示可见、可交互、可推广普及的智能应用建设成果。 

2.智能民生建设计划

完善智能交通系统,加强交通、公安、住建、城管等部门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开展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应用,积极提供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推进智能公共安全,健全公共安全跨部门、跨地区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大数据共享体系,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智能防范网络。优化完善智能健康系统,建设宁波云医院和健康大数据,整合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实现“云上医疗、数据强卫、智能健康”。加快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积极推动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影像诊断、检验诊断、教育培训等远程医疗和基于数据的在线健康服务等互联网大健康。建设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发展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以及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开展智能社区建设,搭建集智能安居和能慧社区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社区服务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智能楼宇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楼宇电梯、能源管理、应急救助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楼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3.智能社会治理建设计划

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的数据交互共享网络,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加大城市社会治理数据整合共享力度,提高安全监测、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群防群治能力。深化智能城管建设,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数据库,促进数据信息的整合共享应用。推进城市照明系统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实时化控制,提高城市照明管理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智能信用建设,建立社会信用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采集、整合、共享机制,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的跨系统、跨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推进智能政务建设,推动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政务协同。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全电子化。建设覆盖全市的行政权力目录库、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

4.智能文化教育建设计划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文化数据云,开发“文化宁波”公共服务网、“文化宁波”移动终端新媒体中心,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推进智能旅游服务,建设智能化旅游平台,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深化智能教育建设,搭建教育基础数据库,完善智能学习平台,搭建教育综合评价等管理系统,构建教育大数据中心,为大中小学生和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及智能化教育分析服务。发挥宁波教育装备制造优势,提升教育装备智能化设计和制造水平。

5.智能生态建设计划

推动智能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推动环境保护精准化、智能化。建设环境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环境智能在线监测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检测设备,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智能环境信息服务。推进智能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建设能源消耗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三)智能港航建设行动

1.智能港口建设计划

推动港口信息数据联网和业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智能集装箱码头、智能散货码头、智能轮驳、智能引航、智能理货等智能系统,建立集语音、视频、数据三位一体的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完善海铁、水水、公水等多式联运系统的业务协同,提升港口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完善港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推进车辆、货物智能化管理,优化提升港口在线接单、移动查询、电子支付、即时跟踪等服务。加大港口大数据开发,建立港口数据治理体系,促进大数据在港口内部流程优化、市场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完善港口重大危险源信息化监管机制,加强物联感知、视频监控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港口安全智能化应急体系。推进智能口岸建设,完善海关、国检、海事等口岸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实施口岸无纸化和通关通检一体化监管模式,促进口岸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2.智能航运物流建设计划

建设智能航运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航运交易、船运信息、航运金融保险、船舶技术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海上丝路指数建设,深化与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合作,建设海上丝路航运大数据中心,建立完善的指数运营、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数据分析、实时调度等一体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构建以港口业务为核心,覆盖所有企业客户、仓储运输企业和有关管理机构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信息体系,实现全程物流信息化。支持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高货物调度效率和仓储运管水平。

3.智能商贸金融发展计划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引进和培育集贸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行业垂直类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体系。壮大甬商所等大宗商品功能性平台,统筹建设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培育航运交易所、船货网、招商通等平台建设,支持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功能完善。推进离岸服务贸易功能创新,建设金融保险、财务结算、数据外包等服务贸易集聚区,建立配套物流金融信息平台、质押监管信息平台、航运保险交易平台,拓展金融服务能力。

(四)传统产业智能化行动

1.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计划

面向专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工电器、石油化工、船舶工程等领域,开展实施以智能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推进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面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推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家电、纺织服装、文具等传统优势领域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供给模式,强化应用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品智能化水平及产品质量。

2.传统服务业智能化应用计划

积极运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以智能化推动传统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重点推动传统商贸、传统金融等领域智能化应用,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等智能商贸,发展基于金融大数据的信息消费、智能投融资等智能金融。推动传统服务业企业运用“智能+”思维,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强化理念思路更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管理体制变革,创新传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发展科技咨询业、数字出版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

3.传统农业智能化建设计划

推进传统农业智能化转型,引导发展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加快建立农业物联网感知网络,有序推进智能传感器、图像采集器、远程控制器等物联网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智能应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信息进行远程采集、实时监测、预警管理。加强大数据在农业智能化的应用,构建集政务服务、生产应急指挥、物联网应用服务、病虫害预测预警、在线咨询与智能诊断、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能应用。

4.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计划

培育“+智能”新模式。鼓励企业或有新想法、新创意的创业者或团队大胆突破,加快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与集成,大力推动“+智能”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开展传统产品智能化、转嫁第三方补贴、轻资产以租代买、共享资源互谋利、跨界开创新生态等智能科技产业盈利模式创新。培育“+智能”新组织。结合新型制造方式,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网络化企业组织。鼓励发展轻资产制造的虚拟企业,支持企业通过互联网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制造和产业链竞争等新型组织。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打造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管理与被管理、协作与共生等适应智能经济发展的新组织。推动在家电、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实施“设计+智能”示范专项,发展研发众包、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

(五)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创新创业资源集聚计划

积极引培高层次人才。以“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等重大工程为依托,研究制定“智能经济发展人才专项计划”,完善智能经济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强化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研究院等平台,鼓励重点企业在创新人才集中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海外引才基地,面向全球引进和集聚智能经济专业人才。加快吸引培育创业主体,建设宁波各高校创客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一批思维活跃、创意丰富的青年人才进入智能经济领域。聚焦智能经济重点领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学科加强合作,以分校或研究院形式,前瞻布局建设一所以智能经济为特色的一流创新型大学。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共建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启动建设智能经济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宁波产业大数据中心、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宁波智能家电创新中心等建设。依托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智能经济众创空间。

2.行业关键技术突破计划

强化技术创新在智能经济发展的全面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智能经济重点细分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在智能装备及产品、新兴智能服务业等领域,全面组织动员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攻关。谋划启动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定位导航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技术、核心智能基础件制造技术等前沿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重点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无人汽车、智能无人机、专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芯片等重大技术研发专项。鼓励协同创新,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开放式实验车间、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行业中小企业为成员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谋划建设浙江智能经济协同创新联盟。

3.科技成果集成应用强化计划

以建设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大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智能经济领域科技成果集成应用转化能力。推动高校院所全面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设立宁波科技大市场智能经济专业市场,成为“展示、服务、共享、交易、合作”等功能于一体的O2O互动平台,建成智能经济成果交易中心。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制订技术创新路线图,发布技术预见报告,推介最新技术成果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加快智能经济自主创新产品(技术)转化应用,建设智能经济体验中心,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无人系统、大数据等领域集成应用示范。

4.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计划

加强统筹,优化布局,构建以“一区两城”为核心的智能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建设余姚智能经济示范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积极集聚一批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落户一批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项目,吸引一批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引领辐射全市智能经济发展。强化东部新城在发展智能经济的带动作用,把东部新城打造成为以航运物流、国际金融、跨境商务、大数据服务等产业为代表的智能经济发展重要功能区。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集中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建设智能经济产业基地、智能经济特色小镇。

(六)对外交流合作强化行动

1.国际多方交流提升计划

统筹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能经济互动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活动,继续办好中东欧博览会、宁波智博会、中国机器人峰会、宁波国际周、智能家电博览会等现有平台。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兴智能服务业等领域,主动链接世界一流园区,探索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园、边境产业园、海外产业园等一批“一带一路”海外园区。

2.外部创新资源链接计划

树立开放式创新理念,以构建创新网络、创新国际化合作模式,链接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加快引进集聚国内外智能经济创新资源。开展宁波智能经济资源梳理调研,组织绘制智能无人系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经济重点领域全球创新资源地图。强化与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对接,创新柔性引进、合作共建模式,引进集聚研究开发与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高端科技服务机构。重点依托余姚“机器人小镇”、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平台,链接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上海张江、中关村等区域创新资源。

3.新经济新招商计划

发挥“宁波帮”优势,加强与全球创新尖峰区域开展技术链接、资本链接和产业链接,开展平台招商、科技招商、新业态招商,培育智能经济与新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增长点。着力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设计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智能经济与新经济重大项目,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全球知名研发机构在宁波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区域研发总部。探索布局建设海外双创中心,吸引以色列、美国等知名孵化机构或创业投资机构来甬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孵化器,引入国外运营管理模式、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4.企业梯队培育计划

鼓励智能经济领域重点企业以跨国并购、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培育若干跨国企业集团、龙头骨干企业等智能经济高技术大公司。发挥宁波开展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优势,探索设立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帮助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推动企业通过联合研发、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海外技术授权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支持企业通过成套项目、技术投资入股等方式向新兴市场国家及地区布局。支持大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作生产、协同创新的生态圈,培育发展平台型企业。聚焦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终端产品、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等领域,推动高成长企业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小微企业“上规升级”等专项行动,培育一批智能经济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七)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行动

1.公共数据统一采集计划

以全市基层社会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优化源头数据采集机制,完善社区综合信息统一采集平台,建立统一的基层数据采集共享目录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市-县两级基层社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集成城市人防、能源、环保、卫生、交通、城管、水利等行业数据资源,从源头上丰富城市基层社会数据资源。统一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体系,搭建公共设施物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消息分发和协同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对全市道路设施、水电气设施、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协同化和智能化管控。

2.政务数据汇聚共享计划

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建立形成以市政务云为平台的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集协同办公、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在线互动、绩效评价等功能于一体,上下联动的智能型公共政务服务平台,打造网上“政务服务超市”。全面加强全市公共数据的统一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快政务部门和公共事业机构的公共数据目录梳理,推进政务服务相关应用系统各类基础数据的集中汇聚和统一共享,推动各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共享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系统。

3.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

搭建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规范数据开放的目录、格式、标准和程序,促进社会各方对政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优先推动信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就业、人力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国土资源、农业、扶贫、环境、安全监管、食品药品、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与渔业、企业登记、档案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引导各类社会机构整合和开放数据,构建政府与社会互动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挖掘应用。推进可开放数据的社会化、市场化应用。

(八)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行动

1.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计划

建立完善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安全测评评价体系、审计监督体系,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智能家电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热点细分领域的网络、软硬件、数据、系统、测试等标准化工作。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计划

加强智能基础设施的网络保障,实行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强政务云计算服务网络的管理,加大党政机关重要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加快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及应急防控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对关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管控,推动重点企业加强工业控制安全网关部署,保障工业控制网络敏感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逐步建立工业控制系统预警和防控平台。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培育发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数据加密、电子认证、网络监测和防御、应急响应、容灾备份、安全测试、风险评估等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信息安全监管制度建设计划

加快探索智能经济领域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路径,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突发事件处置恢复、专业支撑服务能力。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重点保障网络安全、畅通、可靠和应急保障。开展以协同合作、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运营业务的预案设计和演练,从流程上确保安全运营执行能力的全面提升。组织两化融合信息安全培训,培育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六、保障措施

(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宁波市推进发展智能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智能经济发展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发展。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成立宁波市智能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宁波本土智能经济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智能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战略研究。强化智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智能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重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减税改革,建立市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产业导向的协同创新机制。

(二)完善扶持政策

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重点对智能经济领域的研发经费投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鼓励智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金融政策。开展智能经济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鼓励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土地等要素政策支持力度,用地权、用能权、用水权、排碳权等生产资源重点向智能经济发展倾斜。加大智能经济发展投入,统筹全市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聚焦智能经济重大项目。创新优化扶持方式,探索成立智能经济发展产业基金,用于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三)推动试点示范

深化试点示范机制建设,重点在智能装备、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应用等领域实施一批区域试点、行业试点、企业试点、项目试点、智能应用体系试点等试点。加快分类推进,按照产品生产特点,研究谋划纯流程行业、离散大批量行业、离散多品种中小批量行业、离散复杂单件行业等不同行业的建设模式。探索不同规模产业的扶持和培育方式。

(四)建立统计评价

加快界定智能经济产业门类及范围,建立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强化监测、预测分析工作,建立智能经济宏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建设。建立市级层面的指标评价体系,探索设立“宁波智能经济重点企业动态数据库”,建立和完善营运数据定期采集和指标追踪机制。强化评估、评价及动态跟踪,定期发布智能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和评估报告。

(五)营造良好氛围

围绕智能经济重点发展领域,谋划举办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城市等国际性智能经济相关专业论坛、专业会展及智能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大赛,塑造“智能经济看宁波”的品牌。加大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智能经济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支持宁波日报、甬派等媒体开辟专版专栏,跟踪报道各地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进展和成效,大力宣传企业推动智能经济的典型和经验。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管理制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