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
(一)基础优势
规模效益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31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44.9亿元,同比增长1.9%,总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8亿元,占全省工业投资的3.0%。实现利税总额、利润总额188.0亿元和12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8%和5.6%。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9.5万元/人,同比增长5.1%。
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我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提升至1.6亿元/家,同比增长5.9%,形成了一批以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等百亿企业为首的龙头骨干企业。5家企业入选省政府“三名”培育试点,4家企业于国内主板上市。我省黄酒、精制茶、软饮料、冷冻水产品、速冻面米食品等15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十,形成了一批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领先的“隐形冠军”。其中黄酒产量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比重的53.9%。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领域共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99.6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6%。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96.8亿元,同比增长12.2%,饮用水、啤酒、乳制品等行业的生产装备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品牌质量逐步优化。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共有中华老字号38个,浙江名牌205个,形成了“绍兴黄酒”“金华火腿”“杭州龙井”等知名区域品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断完善企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按照ISO9000、ISO14000、HACCP认证等标准组织生产,79家企业通过了工信部诚信管理体系考核评价,居全国首位。2016年,全省食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6%。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增速放缓,总量排名下降,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产业集中度不高。我省大中型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40.7%,低于全省55.0%的平均水平,“低小散”仍是行业的主要特征。
创新投入较低。2016年,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74%,远低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较我省规模以上工业32%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增长动能不足。近年来,我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放缓,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较2015年下降2%,投资不足制约发展后劲的问题尤其突出。
生产效益偏低。我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转化增值能力较低,规上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5.9%,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7.9%,低于全省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二、目标要求
(一)目标定位
力争到2020年,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供给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全国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引领区。
质量效益。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4%,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2.5%左右。加快打造超千亿产业集群,形成4家以上超百亿元龙头骨干企业。在黄酒、软饮料、中式火腿、精制茶、粽子等领域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
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和产出明显提高。规上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
融合拓展。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全国领先。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全国领先。加快形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绿色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单位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4%、2%和5%以上。
(二)重点领域
提升规模化生产食品供给水平。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食品供给效率和质量水平。在产品设计开发、外形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体现功能化和精细化,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围绕增强免疫功能、营养素补充、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等市场需求,结合资源禀赋,大力开发海洋生物类、铁皮石斛类、蜂产品类等营养保健食品。
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食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与渠道,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加快工业云、大数据和物联网的集成应用,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健全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
传承创新历史经典食品。加强对技艺、工艺等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打造一批经典产品。进一步挖掘文化精髓,推动文化与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有机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开发新产品,提升市场需求变化响应能力。依托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积极拓展国内外消费市场,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路线图
重点 领域 | 重点产品 | 新技术 | 新装备 | 对标企业 |
规模化生产食品 | 软饮料、乳制品、精深加工水产品、营养保健食品等 | 冷杀菌技术、生产过程质量动态监测预警设备、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及配套硬件设备、食品微胶囊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 | 高速自动化罐装生产线、大型乳粉生产设备、新型高速压榨提汁生产设备、全自动方便食品加工成套设备等 | 可口可乐、伊利、东方海洋、健安喜等 |
个性化定制食品 | 个性化配方定制食品、个性化包装定制食品 | 柔性无菌灌装技术、真空多效浓缩技术、混装冷链物流技术、大数据采集技术等 | 智能化灌装装备、基于物联网的液态食品包装装备、智能化冷链仓储系统等 | 玛氏公司、雀巢等 |
历史经典食品 | 黄酒、中式火腿、粽子、精制茶等 |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自动化生产过程关键控制技术、自动化压滤技术等 | 临界萃取装置、发酵自动化控制装备、自动化压滤装备等 | 贵州茅台、东阿阿胶等 |
三、工作举措
(一)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推动企业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引导骨干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搭建基于标识解析等技术的质量追溯信息化平台,形成上下游产业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支持饮料制造、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食品企业在国内外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及配套设施,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从原料端保障食品质量。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力争到2020年,100家以上企业通过工信部诚信管理体系考核评价。
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升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水平,提高检测认证机构公信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积极采用和参与制定国际质量检验检测标准。指导食品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争创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
加大“低小散”“脏乱差”治理力度。加强农副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作坊)监管力度,全面整治无证无照、无安全生产、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作坊),规范生产加工行为,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每年淘汰整治“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800家以上,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0家以上。
(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黄酒酿造、软饮料制造、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和食品生产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在机械装备、质量安全、冷链物流、营养健康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到2020年,建设2家左右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支持行业协会发布《浙江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技术预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提升食品生产智能化水平。结合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在食品制造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流通消费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推进一批“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在精制茶、森林食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等行业开展“机器换人”示范试点,推动关键生产环节、生产流水线等多层次“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力争到2020年,实施总投资1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7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000台以上。支持企业管理上云、业务上云和使用云应用软件,力争到2020年,上云企业数量达到12000家。大力发展高速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食品生产及包装生产线等,到2020年,实施装备制造重点项目10项,关联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2家专业性强的“机器换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引导企业利用新型网络销售平台探索线上线下营销、众筹营销和个性化定制等营销模式。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力争到2020年,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试点企业20家、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10家。
(三)加快培育优质企业
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三名”培育工程,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市县“三名”企业40家左右。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力争到202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5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新增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0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50亿元以上。推动有条件的食品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进入海外食品加工和研发领域,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深入融入全球食品产业链,打造2家以上本土民营跨国公司。
支持中小微企业做优做精。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结合农副食品行业特性,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企业服务,加快推进“小升规”。力争到2020年,培育国内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前列的“隐形冠军”50家以上,“小升规”企业300家以上。
(四)强化知名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标准化+”。支持各类行业组织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制定体现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浙江制造”标准。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力争到2020年,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0项以上。
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鼓励食品企业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快培育一批省名牌产品,挖掘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发挥优势品牌企业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建立省级品牌推广平台,定期开展新品发布活动。支持食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开拓海外市场。力争到2020年,培育“浙江制造”品牌企业80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20家,“浙江制造精品”15个。
提升历史经典品牌影响力。加强对传统生产技艺的保护传承和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塑造一批经典品牌。鼓励企业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开拓产品消费区域。加强老字号品牌保护,推动中华老字号和浙江省老字号食品传承创新,促进老字号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托传统生产基地举办大型宣传推广活动,促进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五)加快提升平台能级
推进农副食品特色小镇建设。引导企业、高校等主体参与小镇建设,着力推进一批营养健康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制造机械装备、食品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及其产业配套项目。力争到2020年,打造1个以上农副食品特色小镇。
加强农副食品小微企业园建设管理。提升小微企业园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才、技术、管理、融资、培训、政策、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根据企业综合评价结果,加强企业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力争到2020年,新增小微企业园区和“双创”基地30家,新改扩建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
四、组织实施
在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下,成立由省经信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专项工作组,统筹抓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试点示范。选择1~2个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转型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的县(市、区)开展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全面落实好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动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