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进展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地方动态 信息数据
工作简报 ? ?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专辑 第四期
编辑: 48365365 发布时间:2017-03-16 阅读: 次

关于2016年全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

城市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的汇报

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3月13日)

 

    一、2016年重点工作回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变化,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成功获批国家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市工业经济呈现了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工作出现稳、增、转、创、融五个字的特点和亮点。

    (一)以“稳”为基调,科学应对增速换挡。面对年初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坚持把“稳增长”放在工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强化运行监测,采取针对性举措,精准发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一是确保工业稳定增长。坚持年度目标导向,帮扶企业有效生产,按学对标,跟踪管理,强化落实督查考核。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99亿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74万亿元,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我市也因此实现国家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公示名单,近期工信部会上报国务院。二是努力稳定工业投资。继续谋划积极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并促成中芯国际集成电路、百度大数据、华中数控机器人等项目成功落地,加强项目分类指导和跟踪管理,做好协调服务保障,确保项目进度。923个重点技改项目、445个重点产业项目以及124个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制定联系基层服务重大项目和企业工作方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469.9亿元,同比下降2.0%,降幅逐月回调收窄。三是积极搭建市场平台。连续承办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并永久落户宁波,组织举办第六届智博会、第二十届国际服装节,帮助企业开展市场对接合作。四是深入推进降本减负。在全国率先出台降本减负稳增促调35条政策,经信、国土、财政、审管办、金融办制定5个专项行动计划和13个配套政策,设定稳增促调专项资金,切实推动减负措施落到实处,累计实现兑现减负资金超300亿。全市规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低于全省、全国水平。

    (二)以“增”为先导,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宁波工业要追赶跨越发展必须要“争”字当先,抢抓机遇,勇担国家试点示范使命,推动国家战略在我市的实践。一是成功争得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研究谋划,做好工作参谋,争取上级支持。邀请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等院士专家领导来甬实地评估调研,联合发改、财政、科技、人才、人社、教育、国土、质监、市场监管、金融、法制办等部门成功推动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牵头制定了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实施方案》和《若干意见》,组织起草了15个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编制印发了16项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启动研究了“智能经济”、“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发展思路和规划。二是成功争创全国小微双创基地城市示范。联合财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创建方案,成功推动宁波成为第二批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获得国家9亿专项资金扶持。制定发布专项实施意见,启动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等六大工程。三是成功争取重点领域试点示范。积极推动区域和企业高水平创建各类国家级试点,入选国家级各类制造工程和示范项目34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产业基地和大榭石化产业基地分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车新能源、慈兴轴承等9个项目相继被列入国家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和智能装备专项试点。

    (以“转”为抓手,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型,积极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和试点示范企业培育。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全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占比达到47.2%。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1924亿元,同比增长29.8%,成为全市第一大行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军民融合等新兴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增速高于规上企业增速;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1.7万辆,镇海区、余姚市入选省级信息经济示范区,兵科院宁波分院成为省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二是加快实施智能制造。组织实施全市重大技改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升级,培育推进了4个自动化改造试点项目,2个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项目和12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工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19.8万元/人,年同比提高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同比下降8.3%。三是积极实施“去产能”。持续推进绿色化改造,在石化、钢铁、造纸等领域坚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53.6万吨标煤,节水1227万吨,创建节水型企业52家。深入推进清洁化改造,组织16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组织16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坚持倒逼转型,扎实开展“低小散”重点行业(区块)整治提升工程,腾出用能空间24.3万吨标煤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859台;对铸造和不锈钢行业85家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积极实施市政府实事工程,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859台,处置特困企业38家,实施旧厂房改造和蓝色屋面整治,总面积612.1万平方米,圆满完成G20环保保障任务。

    (四)以“创”为驱动,提升产业新生动能。一是推进重大平台创新建设。推进建设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开展磁性材料与应用创新中心,组建方案研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组织申报国家、省级技术中心工作,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共1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共137家)。二是推进质量品牌创新提升。宁波模具城列入工信部品牌培育试点示范,26家企业的29个产品获批“浙江制造精品”,2569项新产品列入新产品市场计划,45个产品评为市级重点新产品。三是强化企业示范创新引领。持续开展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三名”企业和“小升规”企业培育,精选潜力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省级“三名”企业4家(共14家),海天塑机、德鹰精密机械2家企业获评首批国家级单项冠军,“小升规”企业达到600多家。四是促进要素资源创新配置。实施企业综合评价改革,制定出台了工业企业单位资源占用产出绩效综合评价办法,加强培训宣传和考核督查,顺利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五项基本指标“三个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联合发改、规划等相关部门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多规融合重点工业集聚区规划。

    (以“融”为形式,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加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与协作,全面推进产城融合、两化融合和产金融合。一是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产城融合水平。深入推进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试点城市建设,牵头推进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完善通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重大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智能技术、智能产业的开发和应用,利用智慧城市博览会平台推动智慧产业项目合作,2016年我市获得欧洲绿色和智慧城市峰会卓越奖。二是发展大数据,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成立宁波大数据局,发布《关于推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开展全市大数据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推动建立智能装备等大数据平台,支持企业云设计制造和个性化定制。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余姚市成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7家(共20家),4家企业已通过国家贯标评定(共5家)。三是聚焦制造业,加强产金融合。联合人行金融等九个部门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开展与中信银行、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支持重点园区、重点项目、细分行业建设;推动工信产业基金3个子基金的建设运行,加强企业项目与产业基金对接;研究制定出台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政策文件,加强融资担保行业扶持与监督,组建市再担保公司和区县(市)政府融资性担保机构,促进我市政策性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成功推动慈溪市实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过去一年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许多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委省政府的肯定,马凯副总理、工信部苗圩部长专程来宁波调研工作,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工作干劲。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面临的困难和工作中的不足:一是工业稳增长的动能依然不足;二是工业企业经营成本压力依然较大;三是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任务依然艰巨;四是构建制造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依然需要艰苦努力。

    二、2017年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家制造强国和“互联网+”战略,认真落实全国两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五大理念为引领,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以实质性推进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总任务,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高新化,构建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做实做细整体工作推进机制,攻坚突破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改革的关键领域,确保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开创全市新一轮制造业发展良好局面,为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5%,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5%,工业投资增速达到8%;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保持8%;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提高到8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8%;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小升规企业数和重点技术改造投资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试点示范建设总体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完成和超额完成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明确的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三、2017年重点工作计划

    根据国家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总体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进会上提出的“七个强化”工作要求,重点做好“六个狠抓”:

    (一)狠抓有效投资,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式。一是强化重点项目投资。重点推进59个1亿以上的新建工业投资项目和901个1000万以上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达到1187亿元和1120亿元;积极推进中芯国际、吉利汽车、曼格科技等一批高端项目开工,加快实施镇海炼化、三星智能电气等一批技改项目,力争全年实施高端装备产业化技改100项,产品批量化技改100项。二是强化项目谋划招商。推动商务、经合、发改、经信等部门建立市级招商工作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产业园招商策略和扶持政策;以“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一批事关全局的产业链龙头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以投资奖励的方式鼓励引导企业、机构、平台等市场主体开展招商活动。三是强化项目统筹布局。细化深化重点工业集聚区规划实施,加强重大工业项目落地统筹工作,择优选择条件好区县(市)共建2-3个千亿级“特色产业示范园”,积极推进余姚光电产业园,鄞州现代电车小镇等特色产业园建设,协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小微企业专业园等工作推动实现区域错位竞争和产业优化布局。四是强化项目服务管理。设立工业项目办,建立以“3511”产业体系项目为重点综合性工业项目库和相关部门项目联系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工业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项目投资预警预测预报和跟踪服务机制,定期上报投资进度,督促推动投资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二)狠抓企业培训,强力推进企业梯队建设。将建设企业梯队作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一是着力培育重点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在全市“3511”产业体系中动态选择培育5-10家千亿级工业龙头企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三名企业),百家高成长企业和百家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以“市场主导、政策引导”为原则,分类制定培育方案和扶持政策,聚焦政策资源和要素资源打造一批新型产业体系中竞争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劲、地方贡献突出的标杆性企业。推动各地积极推进和培育后备企业,实现县市区两级梯队培育格局。二是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引导重点企业、重点科研联合共建重点优势领域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石墨烯创新中心,谋划建设稀土磁性材料、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创新中心;推进建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新型创新载体,组织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攻关;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工业设计创新,争创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区。三是着力共推人才进培创新。推动人才、人社、教育和经信等部门建立制造业人才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集成电路、工业物联网等专项人才政策,推进建设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信息平台;依托“3315”人才引进工程,主动为重点企业精准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推动建设10所特色产业学院、1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00家左右校企联合培养试点,加快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实施“港城工匠”培育计划,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标兵。四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推进宁波市产品质量信用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企业产品质量信用评价,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建设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三级商标培育库,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组织省、市名牌推荐认定;开展消费品企业“增品种、创品牌、提品质”的“三品工程”,力争新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品牌,力争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项以上,“浙江制造”品牌20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个以上。

    (三)狠抓智能经济,引领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将实施智能制造作为推动智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是改造一批示范项目。组织开展100项智能制造和强基工程技改专项,实施四基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项目5个以上;推进每个区县(市)组织5个以上重点产业领域智能化专项改造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2个改造试点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个以上,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500台以上,推动基础产品示范应用3个以上。二是培育一批企业服务平台。加强市场主体和服务平台培育工作,依托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重点优势企业,培育2-3家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一批立足本地的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在现有22家基础上再翻一番,力争今年达到50家,明年累计达到100家,现在我们下去发现最缺的是工程服务公司集成商,特别要重视把现有制造业中的装备部、工程科剥离改造提升为相对独立的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既为企业服务,又为行业服务;扩大大数据、资源集成和共享开放,建成4个面向制造业、细分产业云平台和3个工业大数据平台。三是推广一批产品技术。指导已竣工试点项目的装备制造企业完成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的系列化开发和升级改造,组织多种形式技术对接会推广技术与产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装备首台(套)产品,支持本地企业间“四基”产品采购和协同创新制造;鼓励融资租赁,支持以融资租赁方式推广智能装备,引进培育若干家智能制造(机器人)融资租赁公司,加强本地优势装备与产品的推广应用。

    (狠抓试点示范,积极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将推动各类试点示范作为适应引领产业发展新常态的重点实践。一是深入推进“两创”基地城市示范建设。落实落细创业创新载体建设等六大任务和专项工作,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推动实现“个转企”2000家,“小升规”350家以上;创新建立 “服务券”购买公共服务模式,推进创业创新服务券网上平台的上线运行,全市购买服务额达到5000万以上。二是积极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以“数据驱动、业务协同、产业融合、应用升级、信息安全”为总体思路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创建以产业融合为鲜明特征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启动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建设,推进“中国制造2025”经济展示平台、城市大脑和智慧城市监测等项目建设;扩大4G、4G+移动网络覆盖,积极推进5G试点和工业无线网络建设,为制造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三是创新推动产融合作试点。充分发挥保险综合试验区的先行优势,在全国率先新材料受批次保险补助机制,探索建立制造业企业多层次保险体系;今年起要对银行实行考核评价,将制造业的贷款作为政府对金融服务业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分机构个性化指标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管理、重点产业项目推荐合作的重要指标,千方百计提高制造业在全社会贷款中的比重,有三十个目标,三年要达到30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产业与金融合作试点,全力打造全国产融合作先行示范区,鼓励创新探索,现在很多银行都在积极的探索内部设立制造业部,聚焦一至两个细分行业,精准支持,精准发力,并建立信贷容错机制,为一线的信贷员真正的松绑;支持慈溪等地创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力打造全国产融合作先行示范区;发挥市级再担保公司作用,加快建设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推动建立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各地要在今年月底前完成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组建任务。四是务实推进工业用地改革试点。制定发布产业用地指南,对“3511”产业体系和项目用地,实施分类分级最优价格的出让机制,积极推广弹性出让、分割出让等新型土地出让方式,降低企业的初始成本;推进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因地制宜制定完善企业综合评价办法,在“三个全覆盖”基础上,实行对5亩以上用地企业的全覆盖,探索评价结果的应用,倒逼机制淘汰落后,创新投入,提高产出。

    (五)狠抓政策落实,着力推动政企协同创新。将推动政策落地作为政府协同市场共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发布集成电路、工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细分领域扶持政策,市政府明天下午召开常务会议要研究集成电路政策,形成3+15+X总体政策体系;各县市也要相应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市县两级协同的政策格局。二是强化政策宣传。要会同宣传部门制定宣传方案,我们已经制定这个方案,要借力借势扩大政策宣传面;要利用各种活动、会议解读政策,迅速政策,市级安排每2-3个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各县市区也要求每个月都要组织一次对接会,各种形式的对接会,真正推进工作,推广经验,推动合作,扩大宣传。三是加快政策兑现。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资金拨付细则和管理监督办法,明确政策兑现的时间进度、工作要求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市级重点企业培育库,对符合条件并按规定承诺完成年度培育目标的重点企业,按照政策规定立足在4月份提前兑现一批扶持资金,增强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激发持续投资和发展的热情。四是精准服务促落实。将宣传和推动政策落实作为今年全市组织的精准服务企业活动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好企业服务责任人的作用,要求市、县、乡三级对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宣传服务的全覆盖,建立“一对一”方式精准宣传政策、解读政策、反馈政策落实情况的工作机制;继续落实好国家、省、市35条等降本减负政策,会同市发改委研究天然气、电力等专项领域减轻企业负担的举措。

    (六)狠抓任务落实,健全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将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作为推动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以“项目化”管理。推行“重点领域为工程、主要任务为项目”将建设试点示范城市主要任务细化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平台”四张项目清单,每一项工作(项目)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进度、推进目标,今天发给大家的几个表就是我们的内容,除了企业表现在还在评估中,并以作战图等形式向公众展示整体工作进展和成效;加强清单项目的动态调整,及时充实调整新的工作任务和项目内容;今年省政府部署了两项新的改革任务,一是盐业体制的改革,二是区域能评改革,我们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并且及时的充实到项目清单中去。二是以“合同化”明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度发布工作要点,市政府据此与各地、各部门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和发展目标;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既定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进度要求推进工作,要围绕发展目标推动和服务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并定期报送工作进展情况。三是以“差异化”激励。制定专项考核评价办法,对各地各部门建设工作开展年度考评,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综合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县市给以最高1亿元的奖励,对各地各部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以行政激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以政治荣誉。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家工信部的汇报沟通,积极争取国家“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现场会落地我市并做好相关筹备工作;筹划建立工信部、浙江省和宁波市三方共建试点示范城市工作机制,争取上级部门更多支持我市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和智能经济发展。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质性推进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力以赴,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按照好干部标准和四铁干部队伍要求,努力打造一支经信铁军,为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当好急先锋主力军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管委会

(2017年3月13日)

 

近年来,北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升至42.1%,成为北仑第一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4.9%,产值及占比连续六年居全市首位,成功获批全省首个国家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落实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北仑作为全市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在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工作中,必须以“勇立潮头、勇争一流”的担当扛起一方重任,当好急先锋、主力军。下一步,北仑将紧紧围绕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积极增创“三大优势”,着力打造千亿级国家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培育10家以上国际性企业研发总部,100家以上智能制造龙头企业。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增创科技支撑新优势。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智能装备研发园、数字科技园、梦想4.0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提档升级,推动新材料创制中心、国际激光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取得重大突破,增强对本地装备制造业的服务粘性。用好“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金字招牌,搭建科创联盟、院士联盟、CEO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智力平台,引进更多智能装备相关领域的国外专家人才,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宁波海洋研究院、宁波大学海洋科教园建设,依托意大利CSMT(中国)中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公共实训中心、北仑职高等高水平实训基地,培养更多高端制造业急需的“大港工匠”和“首席工人”。探索建立产融结合发展平台,发挥好梅山类金融产业聚集优势,把“家门口”的巨额资本引导到发展智能制造等实体经济上来。

二是强化项目带动,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北仑制造业基础扎实,但智能制造才刚刚起步。建设智能制造强区,我们将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北仑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龙头产业”来培育,加快确立先行先发优势。围绕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装备产业领域,打好新一轮招商引资攻坚战,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谋划落地一批技术先进、辐射带动作用强、附加值高的优质项目。加快在谈在建项目推进力度,促进吉利CMA高端汽车项目落地,全力推动中芯国际特种工艺芯片项目开工并力争引进配套产业链项目3个,加快敏实研发中心、拓普总部基地、爱可森电子等项目建设,推动海天精工中大型二板机、奥玛特数控机床、菲仕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同时,我们还将实施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培育计划,打造更多像弘讯科技、讯强电子、微科光电这样的“单打冠军”和行业“小巨人”。

三是强化改革推动,增创发展环境新优势。把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当成检验改革成果、机制创新和发展环境的“试金石”。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当好“店小二”“勤务兵”,用权力的减法、服务的加法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研究出台产业更新专项扶持政策,加快低效存量土地再利用,盘活“僵尸企业”、闲置厂房和低效用地等存量资源,建立闲置地产收储制度,优先保障智能装备优质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产业转型示范载体。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推动旭升机械、雪龙风扇、兴伦钢丝等企业上市,不断提升智能装备领域的“北仑品牌”影响力。牢牢抓住“人”这一创新根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乡居住品质,规划布局一批高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资源,满足高层次人才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需求。

请市委、市政府放心,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和裘市长讲话精神,扛起责任、勇于担当、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全市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作出应有的贡献!


做强做优传统产业  打响鄞州制造品牌

鄞州区人民政府

(2017年3月13日)

 

近年来,我区始终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增强发展后劲、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工程来抓,大力推进工业经济从“总量主导”向“质量优先”转变,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第二。一是工业发展总体平稳。2016年,全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49.2亿元、增长2.4%,规上工业增加值289.9亿元、增长4.9%。二是高新产业比重上升。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95亿元,增长5.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高于规上工业2.9个百分点。三是质量效益不断优化。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5%,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606件,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0个。

这次区划调整后,尽管全区工业比重大幅下降,二产比重占比调整为36.1%,但全区上下工业立区的思路没有变、合力兴工的氛围没有减。下步,鄞州将着眼当好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排头兵,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导向,以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集群化为目标,坚定不移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走出一条具有鄞州特色的工业强区之路。具体就是做到“五强五新”。

一、强导向,明确新定位。围绕打造全省智能经济强区,制定出台“中国制造2025”鄞州行动方案。在工作重点上做强高端汽配、时尚服装、智能电器三大优势产业,提升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培育光电、医药健康等高成长性行业,未来三年重点主攻新型材料、智能终端产品、关键基础件、光学电子、信息软件等五大细分行业。在具体举措上,组织实施品牌提升、智能制造、都市工业、军民融合和人才培育等五大工程,对面上推进情况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镇(街、园区)建立考核督查体系,对企业建立产出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层分类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在政策安排上,聚焦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和大专特精企业,统筹投入产出、税收贡献、创新能力、行业领先度、企业成长性等综合性指标来确定产业政策今年共安排8.8亿元工业大扶持资金。

二、强创新,培育新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促存量升级,力争到2019年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达到8%。全力抓技术改造。加大工业有效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装备更新,今年重点要抓好71个千万以上工业技改项目,力争引进1-2个投资30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全力抓品质提升。着眼做强产品,弘扬工匠精神,深化“品牌、专利、标准、设计”四大战略,创新“企业出题出资、院所出智出力、企院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之路,力争到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提高至2.7%,品牌产品产值占规上产值比重达到48%。全力抓人才引进。重点盯牢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的优秀人才,力争未来三年引进培养“智造创客”2000名、制造业高技能人才2000名、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全力抓绿色转型。深化电镀、铸造、印染等行业整治提升,加强节水节能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力争到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15%。

三、强融合,激发新动能。把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路径。加快两化融合。把握工业4.0、互联网+的大势,借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力争到2019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5,装备化数控率和机器联网率分别达69%和38%。加快军民融合。用足用好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大平台,发挥中物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等“民参军”企业和“军转民”平台资源,组建宁波军民融合科技服务联盟,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力争到2019年军品产值达到200亿元。加快二产与三产融合。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促进产业形态更多向生产性服务业跃升。

四、强载体,搭好新舞台。优化产业布局,更好发挥平台支撑发展、引领转型的主战场作用。提升产业基地规模能级。重点抓好鄞州工业园区、鄞州投创中心、鄞州经济开发区和中车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传统园区向特色小镇转型,力争到2019年四大产业基地产值达到790亿元。规划建设创业创新平台。着眼打造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城市先行区,进一步完善清华长三角科技园、中物科技园、科技信息孵化园、盛世方舟等科创平台功能布局,着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成果转化产业链条,力争到2019年高端科创平台产值突破30亿元、众创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探索打造都市工业园区。在中心城区条件成熟区块探索实施“退二进二”,通过建造工业楼宇、低层厂房改造和土地资源归并整合等方式,着力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都市工业园,实现楼宇经济与都市工业的无缝对接。

五、强主体,壮大新百强。针对我区民营企业多、中小企业多实际,制定出台《百强企业评选办法》,努力鼓励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抓龙头。按照“百亿冲千亿、十亿冲百亿”的思路,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抓上市。抢抓当前IPO发行加快机遇,助推更多“单项冠军”企业上市发行,全区已有上市企业15家、即将上市企业2家。抓小微。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和各类天使基金的作用,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小微科技型企业。

各位领导、同志们,工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石。这次大会为我们做好下步工作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会后,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举措,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努力为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作出鄞州应有的贡献。


推进试点示范建设  扩大工业有效投资

确保工业经济稳健提质增效发展

慈溪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13日)

 

去年以来,慈溪市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建设制造强市的总体部署要求,全面推进互联网工业强市建设,工业经济呈现筑底企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去年市级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0.7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17.6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下步,我们将切实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建立“季度排名通报、半年进度约谈、年度对账考核、适时重点督查”等机制,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完成宁波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同时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进一步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确保工业经济稳健提质增效发展。重点抓好“五个一”:

一是聚焦智能经济一大导向。加快编制实施“中国制造2025”慈溪行动纲要及试点示范区方案,深化互联网工业强市建设,实施智能经济六大行动计划。重点突出智能家电、智能装备两大产业,全力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家电提升等9个宁波市级专项试点项目,实施50个“机器换人”重点项目,引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同时,以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为龙头,积极对接赛迪研究院、小米生态链以及中科院平台,加快引进集聚一批科研创新机构,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二是瞄准产融合作一大方向。以列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为契机,加快修复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协同发展。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健全“政银企”对接制度,对出现融资性风险的困难企业进行分类帮扶处置,研究设立国有参股担保公司,完善转贷基金服务体系。创新财政金融互动,积极对接中投、国新、汇金等央企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业态,为城市发展、产业发展、不良资产处置、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金融支持。同时,加大企业股改上市力度,推动企业组织模式创新,力争今年企业股份制改造50家以上,实现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6家以上、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0家。

三是狠抓平台项目一大攻坚。做大做强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平台,加快中东欧、中捷两大国际产业合作园开发建设,推动各产业平台以园中园方式建设特色小镇。同时,积极构建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家用电器、机械基础件、汽车零部件)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为主的“3+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投资项目的谋划实施,重点推进50个具有带动性、示范性的工业投资项目,全年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30亿元。

四是突出招商引资一大主线。创新完善招商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和方法模式,构建“135+X”大招商格局(“1”指领导小组,“3”指项目协调组、管理组和攻坚组,“5”指北京、上海、深圳、中东欧4个驻点招商办和1个专项招商办,“X”指若干招商小分队)。重点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和国内外创新项目,紧盯央企、外企、上市公司等重点对象,加强“以商引商”、“以企引企”,建立大项目信息库,实施大项目“专门班子”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专班”一抓到底,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引进内资46亿元。

五是强化企业服务一大支撑。落实“亲”“清”要求,对企业靠前服务、精准服务,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企业家意见,激励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开展企业分层分类联系服务,重点对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型初创企业、股改上市企业和规模“百强”、纳税“百强”企业实行领导干部结对服务,建立服务规范和考核机制,设立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同时,按照“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努力实现涉企行政审批事项“一次办结”。

总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今天会议精神,按照裘市长的讲话要求,奋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建设,全面掀起抓有效投资、抓重大项目、抓招商引资的热潮,全力以赴促进工业经济稳健提质增效发展,为宁波建设“名城名都”、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科技引领,抢占智能制造新高地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3月13日)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慈星系列智能针织装备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五年被评为宁波市纳税50强企业,于2012年3月29日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以第一起草单位的身份主持制订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03项,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2016年6月,公司注资上亿元打造的全球首个针织品快速个性化定制平台,列入国家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17年1月,公司“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频频收获“国字号”桂冠,这是慈星股份近几年来顺应“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方向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也是企业长期来践行“掌握核心科技,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创业经营理念的“二次腾飞”。下面,我结合公司“坚持科技引领,抢占智能制造新高地”谈一些自身的感想和体会。

一、坚持主业,不断开发战略性创新产品

不忘初心,在中国针织装备领域做专做精做强,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抢抓“机器换人”第一波。慈星股份从2003年就开始从事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的研发和生产,通过5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新一代快速高效HP机型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针织横机核心技术体系,一跃成为国内智能针织装备的龙头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国产电脑针织横机的销售数量首次超过进口,行业销量从2008年的不到2万台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10多万台。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左右,远超另外两大全球品牌,项目产品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适应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趋势,公司又开发了高端机型全成型织可穿电脑横机。该产品可直接织出成型毛衫,省去了普通电脑针织横机编织成衣片后二次人工缝合的过程,节省人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该新品已开始小批量试产。由于采取了独创的技术路线,产品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未来的销售价将远低于国外品牌上百万的售价,市场前景广阔。

顺应纺织机械新产品研发向着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我们正在努力开发可以减少用工、减轻体力劳动的一系列装备,生产出更加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产品——毛衫自动对目缝合系统,服务于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普通电脑横机技术编织衣片后,目前只能靠手工来完成缝合,费人力且效率低,严重制约针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司针对以上情况,开发出了新一代毛衫自动对目缝合系统,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二、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个性化云定制平台建设

实现从产品到平台升级,慈星针织鞋服快速个性化定制平台,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逐步走向成熟。慈星以“云定制平台”为中心,通过EC、ERP、SCM、MES等系统,将设计、生产、营销以及供应商等各大系统进行连接,实现众包设计、智能生产供应管理、可追溯订单交付、个性化柔性定制的全流程服务,进而建立一个全新的针织鞋服产业链运作规则。

“通过流程再造、引进O2O电商平台,并在制造侧导入工业机器人,将传统针织鞋服的生产和分销流程进行颠覆,并通过C2B和C2M的营运模式实现针织鞋服产业的去库存化,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

对普通的消费者来说,这些看似有点专业的词汇,将给大家带来全新的,完全个性化的毛衫或飞织鞋产品。

以针织毛衫为例,传统模式是先让设计师设计出几个新款,然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量产。但是现在产能过剩的大格局下,它们普遍遭遇库存严重的问题,这种传统生产模式亟待改革。我们的技术创新团队正试图契合这种改革的需求,主动创新,以终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驱动上游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建立柔性供应链,减少库存、快速响应。

慈星云定制平台将整合、集聚服装原材料、个性化面料、智能纺织装备、设计师、品牌服装等众多资源,各自分工合作,先建立一批样板智能工厂,开展带头示范,循序渐进,建立新的协作规则,边示范边拓展,最终达到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形成更广泛的以物联网为基础设施和以互联网为实现工具的产业协作经济发展新形态。此项目入围2016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三、强强联手,进军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

慈星股份于2013年开始将产业链延伸至工业机器人领域,为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提供一揽子“机器换人”的高度创新型解决方案。

双轮驱动,跨界整合资源,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慈星机器人公司将自己定位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商”,采用德国库卡、瑞士史陶比尔、意大利柯马,以及芜湖埃夫特等国内外最具性价比的机器人本体,在纺织服装、制鞋、3C、锂电池等行业提供一揽子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方案。

以制鞋成套装备系统为例,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制鞋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便是其中之一。全球领先的制鞋厂商都已将视线聚焦于此,一致认为基于机器人的制鞋自动化流水线会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该项目充分发挥公司在控制系统软硬体开发和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的整体优势,采用先进的基于3D机器视觉的鞋底喷胶轨迹自动示教系统、自动推码、自动镜像,以及基于近场RFID的物联网技术,攻克了制鞋生产工艺链上的瓶颈问题。目前该项目已作为浙江省经信委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在相关制鞋企业应用推广。

为完善产业布局,近年来慈星股份陆续完成了对国内多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的战略投资,如以机器视觉为核心业务的苏州鼎纳、以3C产业自动化改造为主营业务的东莞中天、以及以人机交互、虚拟互动技术见长的北京盛开……慈星还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器人与人体工程学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外顶尖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机构开展了深度战略合作。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为慈星建立一个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及互联网+等技术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奠定基础。

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慈星股份聚焦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加快新技术落地,立足当前,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抢抓高速发展黄金机遇,放眼长远,布局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把握更大的潜在市场。

展望未来,慈星全体员工将以宁波建设国内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积极响应贯彻此次大会的会议精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建设一个能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更好产品、更好服务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而不懈奋斗,努力为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技术创新赶超世界领先,循环经济引领绿色化工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

(2017年3月13日)

 

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MDI系列产品、HDI系列产品、水性聚氨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是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制造基地。

万华宁波的母公司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9部委确定为第一批“创新企业百强工程试点企业”,2012年被国家科技部等部门评为“中国创新型百强企业”第三名。

以万华宁波为核心,包括十家上下游合作企业在内的万华宁波大榭工业园占地2平方公里,前港后厂,实现了环保、物流、生产装置一体化,技术最先进,各企业链接共生,上下游产品互供,副产品循环利用和公用工程共享,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园区。2007年公司“年产16万吨MDI制造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获得“国家环境友好工程”。2010年获得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12年被工信部确定为我国首批2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2016年万华宁波产值达到130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2006年投产至今累计纳税达85亿元。现将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以循环经济引领绿色化工发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发展

万华经多年艰苦努力开发出的MDI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继德、美、日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也使万华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

为实现园区内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万华对工业园的上下游产业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这种循环经济布局的建立,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贡献。公司自主研发的、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HCl氧化技术,将MDI副产品HCl氧化成20万吨每年的氯气,每年节省能耗6万吨标煤。剩余HCl生产PVC和环氧氯丙烷(自主研发技术)。此外,废盐水回用技术能将MDI副产品废盐水重新回用到氯碱厂,年节省原盐12万吨,经济效益4000万元。污水处理装置采用超滤和反渗透技术,能将75%的生产废水处理后变成合格的工业水循环使用,每年节省自来水120万吨。

二、积极引入智能控制手段,不断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生产体系运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万华不断致力于提高装置的智能化水平,工艺连锁投用率、工艺参数报警率、工艺自动化率不断提高,非计划停车次数不断降低,装置在生产运行中基本做到了“三不”看不到跑冒滴漏、听不到异常噪音、闻不到味道。

万华重点针对生产的装置弱环节开展疑难联锁、自控回路攻关,努力推进DCS顺控和可视化,实现了部分技术单元的一键式开车,使装置的负荷调整,参数调整更加平滑,系统更稳定。公司在部分工序投用先进控制(APC),实现了部分工艺单元的无人员干预自动控制,控制精度、稳定性大大提高。

通过对制造过程不断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公司装置的综合效率OEE水平达到91%,装置负荷呈一条直线运行,处于世界前列,经济性和安全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公司应用LDAR泄漏检测和修复技术,减少无组织VOCs排放,年VOCs泄漏率仅为0.094%,在石化行业中处在领先地位;公司建立的固废全过程监控信息化系统,成为浙江省固废管理示范单位。

公司建立电子交接班系统,提高了生产班组运行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的三维管廊系统,实现了对全园区管廊的可视化实时监控。园区应急指挥系统EPC实现自动接警和应急联动一体化。

三、不断开展工艺优化,深入挖潜,持续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秉承工业园从设计之初就确定的循环经济主旨,我们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不断开展工艺优化,深化循环经济成果,推进生产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深度,努力做到吃干榨尽。

万华氯碱副产氢气原作为蒸汽锅炉原料,经过工艺改造后,作为我们苯胺生产的原料,可以替代公司自身氢气生产量1.7万Nm3/h。公司对蒸汽进行深度梯级利用优化,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每吨产品的蒸汽单耗,下降约80%,每年节省产品成本近1亿。我公司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科学调度优化,实现了2006年至2016年十年期间,能源单耗下降60%。公司经过不断优化、提高三废处理装置的途径和深度。公司近年投资4亿建设煤筒仓提高煤储量降低粉尘污染。

在三废处理处理方面,做到了无组织排放为零,有组织排放100%合格,废物排放持续减少,直至为零。到2020年实现产品单位增加值能耗、CO2排放下降25%(较2015年)、单位用水量下降30%,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90%以上。

四、依托现有生产平台,开发生产IPDI等新产品,丰富和延伸现有产品线,提高单位占地产出比

公司自2005年以来,自主技术创新力度不减,自主开发研制的IPDI、HDI、HMDI、XDI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新兴产品,突破国外跨国公司对该系列产品长达40年的技术封锁,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家掌握该核心技术的企业。此系列产品具有出色的耐候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汽车涂料、木器涂料、轨道交通涂料、高性能弹性体、聚氨酯胶黏剂等高端领域。自主研发的水性聚氨酯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工业涂料、粘合剂、织物涂层、生态合成革、个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这些产品都基于现有的生产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工业园现有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体系的潜力,有助于强化公司长期竞争优势,提高公司行业地位。

展望2025,宁波工业园将建成120万吨MDI、10万吨HDI、2万吨XDI、20万吨水性聚氨酯等新材料的产业园区。万华宁波将以世界最高水平为标杆,实现经济效益和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双提升。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网站声明 | 隐私声明 | 管理制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